無錫新傳媒
首頁 > 2023年專題 > 高質量發(fā)展無錫實踐蹲點調研 > 正文

從春勤到春城,刷"顏值"增"內涵"——記者走進農貿市場感受"煙火氣"

2023

05/15

07:41

來源

無錫日報

分享

  5月10日凌晨4點30分,53歲的趙春杰和兒子朱兆隆就來到春城農貿市場,開始了一天的忙碌。在這里,他們經營著一個牛肉攤位,“早上買菜的人比較多,生意挺好的。”趙春杰一邊笑著說一邊不停招呼著,“阿姨,這塊牛腿肉不錯,回家炒炒牛柳很嫩哦。”家住春城花園的67歲居民毛麗華很快挑中了心儀的一塊牛肉,對于這個家門口的農貿市場,她贊不絕口:“離家近,環(huán)境好,價格也公道,我們一家五口人的菜天天在這里買。”

  人間煙火氣,最撫凡人心。農貿市場連接著千家萬戶的“菜籃子”,承載著百姓生活的舒適與愜意,折射著城市的發(fā)展和變遷。記者走進錫城規(guī)模最大、年銷售額最多的零售類農貿市場——春城農貿市場,感受其中濃濃的“煙火氣”、人情味、幸福感。

  解民怨,“小市場”推動“大民生”

  說起春城,還得從春勤說起。對于江溪街道的“馬大嫂”來說,春勤農貿市場是幾十年如一日的“菜籃子”供源地。這個家門口的農貿市場,承包的不僅是一日三餐,更承載了街坊鄉(xiāng)鄰的回憶。這里有開了近十年的鹵菜店,也有忙碌著就從少女變成母親的老板娘,或許還有一些耐人尋味的老物件,以及三兩個聊得來的買菜朋友,說說笑笑、有滋有味。

  但漸漸的,春勤“老”了。它建于上世紀90年代,由原來的廠房改造而來,房屋是彩鋼板房,道路為水泥路面,用毛麗華的話來說,“買個菜,‘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腳泥’。”她表示,市場環(huán)境越來越差,她寧可多走幾步路也要到附近超市去買菜。更讓人頭疼的是,市場位于機場路和金城路兩條高架交叉口,進出需要經過多條支輔路,由于早期規(guī)劃的停車位較少,停車漸漸成為買菜和賣菜人的“老大難”問題。

  環(huán)境差、停車難、道路破損、設施老化、安全隱患頻現(xiàn)……市場出現(xiàn)的種種問題,讓民怨越積越多,甚至被納入了整治黑名單。“直到有一天,我們突然意識到,鄰里街坊變得不愛來春勤了。”江溪街道黨工委委員、辦事處副主任顧煜說,一座城市的“煙火氣”,都藏在它的菜市場里。如何讓“煙火氣”重現(xiàn),讓百姓“菜籃子”拎得舒心、買得放心,讓老中青每一代人都能在這里創(chuàng)造新的關于“生活”的記憶,“變”是唯一途徑。早從2018年開始,江溪街道就謀劃將春勤農貿市場易地新建,整體搬遷到新建的與春勤僅500米之隔的春城農貿市場,用“小市場”推動“大民生”。

  刷“顏值”,“馬大嫂”、年輕人都愛來

  早上9點,記者踏進春城農貿市場,便被撲面而來的“煙火氣”所感染。市場內,人來人往,叫賣聲、攀談聲、講價聲此起彼伏;攤位上,各類蔬菜、瓜果、肉類、水產、鹵菜、南北干貨等商品琳瑯滿目。乘著扶手電梯上下樓,“馬大嫂”們拎著大包小包的菜也毫不費力。

  高起點規(guī)劃,高質量建設,花了三年時間,這座嶄新的農貿市場建成了。春城農貿市場建筑面積達15000平方米,規(guī)模在全市零售類農貿市場首屈一指,上下兩層樓共設攤位400多個,還有800多個車位的地下停車場。農貿市場內光線明亮通透,各類菜品分門別類有序擺放,地面干凈整潔,步道暢通無阻,并設有母嬰室、農殘檢測室等,各類設施齊全。

  “環(huán)境好了,來買菜的心情都好了。”市場“顏值”煥然一新,是周邊市民對春城農貿市場最直觀的感受。采訪中,大家都夸高品質的市場環(huán)境讓人賞心悅目,既保留了傳統(tǒng)市場的“煙火氣”,又體現(xiàn)了商超型農貿市場的新面貌。

  “以前風吹日曬,現(xiàn)在冬天有暖氣、夏天有空調,我從早待到晚也不覺得累。”趙春杰坦言,原本對市場搬遷挺擔心,生怕?lián)Q個地方沒人氣沒生意,現(xiàn)在市場變美了,老百姓更愿意來了,生意也好了,她悄悄透露:“現(xiàn)在銷售額比在春勤老市場時翻了一番呢。”

  不僅“馬大嫂”愛來,農貿市場還吸引了不少年輕人的到來。中午時分,“90后”陸晴匆匆走進市場,直奔一個預制菜攤位,拿了一盒披薩、一盒冷凍餛飩,在附近工作的她經常利用午休時間來買菜,“這里菜類品種多,還有像這樣的預制菜,回家簡單燒燒就能吃,方便。”記者在市場內轉一圈發(fā)現(xiàn),里面還設有進口食品區(qū)、對口扶貧農特館、“春城—朝陽到家”線上銷售區(qū)等,能滿足市民各類需求。在一個蔬菜攤位前,還看到了19歲的賣菜姑娘小劉正在抖音上直播賣菜,“有位客人在網(wǎng)上看到我賣的菜挺新鮮,一下子承包了幾千斤的土豆,可把我媽樂壞了。”

  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計,目前春城市場的日均客流量平時1.2萬—1.5萬人,節(jié)假日超過2萬人,年銷售額9.6億元,排行全市零售類農貿市場首位。

  增“內涵”,讓“煙火氣”更有“文明味”

  68歲的居民楊愛珍拎著一大包菜準備回家,菜籃子里裝了肋排、基圍蝦、莧菜。只見她拿著小票到門口的一臺機器上一掃,屏幕上不僅顯示出豬肉的價格,還有賣菜商戶的名稱、聯(lián)系電話、營業(yè)執(zhí)照號碼,甚至還追溯到菜品的產地、供應商。

  市場統(tǒng)一使用這種溯源電子秤,杜絕了短斤缺兩的現(xiàn)象,讓市民買得放心;市場內監(jiān)控全覆蓋,杜絕不文明行為的發(fā)生;市場經營戶全部納入“智慧菜場”平臺,一旦發(fā)現(xiàn)違規(guī)行為,管理員拍照上傳,立即扣分處罰;市場正在打造一個平價菜區(qū),這個區(qū)域的蔬菜價格在同等條件、同一時段要比現(xiàn)有菜區(qū)平均價低15%—25%;市場內引進了配鑰匙服務,還在張羅一位會縫縫補補的巧手師傅,為群眾提供便民服務……

  農貿市場,這個城市最有“煙火氣”的地方,也是體現(xiàn)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。“看似一些小問題小現(xiàn)象,實則也關系著老百姓的體驗感和幸福感。”江溪街道資產經營公司副總經理周祖良說,街道、社區(qū)、市場管理方齊心聚力精細化管理,推進這項民生工程落地生根成民心工程,讓百姓“菜籃子”拎得更穩(wěn),讓“煙火氣”更有“文明味”。

  “在這個市場干了很多年了,也有感情了,這里就像我們的小家一樣是需要愛護的,把‘家’清理干凈了,來光顧的人自然就多了。”賣完菜的攤主主動把攤位內歸整、打掃干凈,如今已經成為自覺的行動。

  點點滴滴每一處變化,都折射出政府對百姓的上心。當家門口的農貿市場變身,這里的幸福味道,或許可以裝進菜籃子與新鮮的果蔬一起,帶回家里去。(記者 楊明潔)

Copyright(C) 1998-2024 wxr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(yè)集團無錫新傳媒網(wǎng)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
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170007 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蘇)字第00306號

蘇新網(wǎng)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