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晨7點不到,老通揚路上已經人來車往,在電子閱讀時代,路盡頭的文萌報屋前依然每天圍坐著一群老人??缭郊堎|和電子閱讀兩個時代,今年是82歲的吳俊逸經營這家報刊亭的第37年,依然每天風雨無阻開門。
手機時代,“收容”紙質閱讀愛好者
“文萌文萌,我希望文化的種子能在這里萌發(fā)。”上世紀九十年代,吳俊逸退休以后開始經營文萌報屋,并親自為這家位于永泰里38號旁的報刊亭命名。
每天新鮮的《揚子晚報》《江南晚報》《現(xiàn)代快報》等整齊碼放在長桌上。“一個早晨過去,賣報紙賺的錢剛好吃一頓早飯。”店主吳老伯介紹,現(xiàn)在一天能賣出去80多份報紙,來買報的顧客大多是老人。其中住在南水仙橋附近的黃師傅,每天都要騎電動車來光顧,常常一次性買四五份。吳老伯也會給住得遠的老熟客留好每天的報紙,方便他們隔段時間一起帶回家閱讀。
走進報屋,空間狹小,只能同時容納3個人,舊報紙和舊雜志占據了絕大部分空間,80、90后的回憶《故事會》《讀者》在這里還能找到,《體壇周報》、香港《東方日報》等都是吳老伯訂了自己閱讀的報紙。幾十年來,吳老伯一直保持著每天讀1小時報紙的習慣,光是堆放在報刊亭里用16開本舊雜志編貼的剪報,已經存了厚厚一摞。
生命不止,“文萌”不休
吳老伯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已經發(fā)黃的收款憑證,記錄了報刊亭繳納營業(yè)執(zhí)照押金的日子——1987年1月17日,算起來已有37年。
82歲的吳老伯提到自己的年齡,他非常驕傲地說道:“這些年我沒生過病,所以幾十年下來每天都是六點開門,晚上九十點鐘回家。”
來買報的人大多用現(xiàn)金支付,只需要跟他打個招呼,把硬幣投到鐵盒子里就能直接帶走心儀的報紙。盡管賣報的工作并不難,但堅持37年仍然熱情飽滿并非易事。
“你覺得我這里有沒有一千本書了?”吳老伯把記者帶到了一面舊書柜前,8層的書架正反兩面都擠滿了舊書。他接下來還計劃在小書報亭里整理出一片賣舊書的區(qū)域,至于什么時候這間書報亭會關閉,吳老伯給出的答案是生命不止,“文萌”不休。
守護老年群體“朋友圈”
吳老伯也會使用智能手機,但依然保持讀報讀書的習慣。他告訴記者,平時手機閱讀接收到的信息范圍確實很廣泛,但是內容比較淺,真假也很難分辨,很多時候自己讀紙質內容就是為了驗證真?zhèn)?。昨天,來文萌報屋讀報的仲老伯看到記者探訪,主動跟記者表示,他們覺得涉及國家大事和身邊的小事民情,還是實實在在從報紙和雜志上獲取信息更加靠譜。
年輕人在手機上的“朋友圈”社交,老年人則習慣把報刊亭作為交流思想的據點。吳老伯告訴記者,每天在這談天說地的老人臥虎藏龍,真有不少厲害的見解。他當年選擇經營報刊亭,一方面是退休以后因為養(yǎng)家糊口的家庭責任出來掙錢,另一方面就是為了營造這種文化氛圍,鼓勵更多的人閱讀。當下,雖然飄著墨香的報紙雜志被許多人忽視,但報刊亭依然承載著文化驛站和社交空間功能,文萌報屋在吳俊逸的打理下,也正在延續(xù)這段無錫人共同擁有的城市記憶。
(晚報記者 孫妍雯)
Copyright(C) 1998-2024 wxrb.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(yè)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: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: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蘇)字第00306號
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